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学科的衍生与发展取决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任何理论和科学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教育经济学也概莫能外。
一、教育经济学兴起与开拓的历史条件
教育经济学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产物。
1.理论根源
西方教育经济学是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新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理论,即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由于现代社会为促进经济增长、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都必然涉及社会教育问题,因此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也就自然成为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根源和理论依据。
(1)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许多经济学家对20世纪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如何起飞,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追赶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为:第一,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生产能力;第二,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个体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个人劳动收入即工资。[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2)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探索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谜团促使教育经济学诞生。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美国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在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时出现了剩余因子(Surplus Factor)。当时美国经济学者运用传统计量方法——“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Set Production Function Analysis),分析美国出现剩余因子的原因。所谓“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是把生产的增长看作由三个因素决定,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具体公式是:(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的增长=人力增长×工资比重+资本增长×物质投资比重。一般情况下,运用这一计算公式大致可以计算出国民经济增长额。但是在分析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时,只能求得物的投资增加与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得到总产值额的67%,而余下33%的剩余因子却不知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许多经济学家经过专门的研究发现,在分析劳动收入增长方面,应该有劳动力质量因素,也就是说应该有教育因素,教育是剩余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