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师范大学读书的岁月,一眨眼,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5年了。这就是安徽师范大学读书4年,肥西县师范学校教书7年,省教育厅从事行政管理24年。
当年的肥西师范学校还是一所农村学校,是省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学校的前身是“五七”干校,建在一片荒岗上,农民的牛啊羊啊一直放到教室的门口。学生多来自农村,基础好、能吃苦。除了文化课学习外,钢笔字、毛笔字、黑板字样样行,会画画、会乐器、会体育,乡村小学很是欢迎。那时除了上课就是劳动,“操场自己开,树木自己栽”。老师、学生穿解放鞋,抬柳条筐,硬是把一座小山岗夷为平地。师生很辛苦但很快乐,清早,天没亮,“一二三四”的跑步声震得地动山摇;傍晚,学生端着饭缸把篮球场围得水泄不通,不时传出一阵阵的欢呼声;而晚自习时,教室里灯光雪亮却鸦雀无声,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这7年里,我的目标就是当一名好老师。
在教育厅的24年细分一下是办公室7年、基础教育处10年、厅领导岗位至今已7年。
办公室的7年使自己的行政文字进一步规范、熟知了机关办事的规矩,学会了协调,其中最大收益是跟领导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为自己日后独立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基础教育处是个大处,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都管。其间亲历了全省农村税费改革、“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示范高中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广“铜陵经验”“两基”国检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00年在安徽试点的农村税费改革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取消农村义务教育赖以生存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这使得本已困难的农村义务教育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大面积长时间拖欠教师工资,农村中小学房屋无钱维修,学校正常运转经费匮乏,用“危机”来形容2000—2003年的安徽农村教育一点儿也不过分。此时,安徽教育界及社会上众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或奔走呼号、献言献策;或潜心研究、精心实践,苦求治本之策。安徽的探索给社会的启示是:乡镇根本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最基本需求;仅仅依靠县级财政也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最基本需求。安徽的探索终于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充分肯定。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新定位,“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由过去以“乡镇为主”上升到“以县为主”,政府投资主体重心的上移,为后来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担任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和许多同事一样,坚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