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哲学

第三章 儿童是什么

字体:16+-

本章概述

本章从哲学的角度讨论儿童观,主要分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了儿童的思考与人类的思考之间的相似性关系;第二,从儿童观的角度分析人类的创造性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分析了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问题及其教育实践立场与策略。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做到:

1.了解儿童在什么意义上是哲学家,如何对儿童展开哲学教育。

2.了解什么是儿童的创造性,掌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基本原则。

3.分析图像社会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儿童教育问题。

4.分析教育现象背后的人性假设,掌握儿童可教的前提依据,利用哲学理论评价教师展开教学的人性假设的优劣。

读前反思

案例1:一位四岁的小女孩问他的爸爸:“爸爸,你说人是高等的吗?”她的爸爸听到这个问题感觉非常奇怪,敷衍了一句:“是的。”小女孩接着问:“爸爸,你说人为什么高等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她爸爸就开始绞尽脑汁地编答案了:“因为,人能吃饭、能唱歌跳舞……”小女孩却说:“爸爸,你说得不对,植物是最高等的,因为植物能够释放氧气。”

——你是否可以想象这个小女孩的观点契合了今天的环境伦理和生态哲学的观点,作为教育者,你是否思考过儿童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案例2: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的开篇中说了这样一个片段,“蒂姆(大约6岁)正在忙着添锅子时问他的爸爸:‘爸爸,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1]马修斯认为蒂姆的困惑含有典型的哲理。蒂姆提出的问题对一个极其平常的概念(清醒状态)带来了疑问。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大多数人对平时确信自己理解的事物是否真正理解产生了怀疑。疑心我们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有时是清醒的,并非终身都处在梦境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