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哲学

第三节 教育究竟是什么:当代解读

字体:16+-

学习目标

在当代背景下把握教育的确定性内涵,了解各种教育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

如果说上述诸位思想家是从各自的时代和站位来解读教育的话,我们只能将之作为参照,而不能将之与当代教育严格对应。换句话说,理解当代教育尚需当代思考。哲学问题总是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反复追问,所以,哲学问题往往是宏大问题、根本问题,而非情境问题、具体问题。对于教育是什么的教育哲学追问也是如此。要基于历史认识,也要结合当今现实。

一、对于传统“教育”的当代挑战

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概念”提出了挑战。传统上“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狭义上即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充人的认识,提升人的境界,增进人的体能,调动人改组改造自我经验,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但是,现代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对这些旧有的界定提出了挑战,着重表现为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教育的“目的性”问题。教育可以是无目的的或者间接目的的吗?隐性课程、远程教育、泛在教育这些词汇表明,教育不一定就具有目的性。隐性课程的提出,将环境的创设提上教育日程,强调无形的教育。以往我们可能不承认受到光辉形象的影响是教育,因为拥有光辉形象的个体并没有“有意识”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但是在日常语言中,我们也会说“他受教育了”。而远程教育中,除了背后对学习者的监管和考核,“教育”绝大程度上依赖受教育者的自主,我们很难称一个在电脑屏幕前看授课视频的人是在“接受面对面的教育”,由于没有现实互动,我们更愿意将之和读书看报一样归为是“学习”。泛在教育强调Web2.0时代、新技术媒体时代的“教学相长”,学习和教育不再有明显的边界,没有纯粹的教育和纯粹的学习,仅仅是共在而已。师生之间是平等交互的,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中创生的。教育目的服从学习的目的而变得间接。未来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间接性还会增加,教育或许会回到“为其本身”的状态,和生产、生活、休闲融为一体。这并不意味学校的消解,而是其功能会发生一定变化。事实上,在古希腊语中,学校(school)的原始含义即是“休闲”(schole)[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