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1]

字体:16+-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差异明显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在公平与效率两方面兼顾颇为不易。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来,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教界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是一流大学?《方案》讲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对许多大学而言,首先要达到中国一流大学,才谈得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中国高等教育史来看,中国人所称的一流大学,其指称是不断变化的。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基本上可以看作当时的一流大学。1949年以后,很长时期内有“重点大学”之称,后来又在1995年出现“211工程”大学、1998年开始建设“985工程”大学,不再使用“重点大学”的概念。而现在要淡化“985”和“211”,便用一流大学来慢慢替代。

在以往建设重点大学和现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计划中,始终有一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过去的“211工程大学”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公平与效率兼重,因为各个省、市、自治区至少有一所“211工程大学”,从布局上看还算公平。但从具体某个省来看,一个省的省属高校通常只设一所“211”高校,又是只重效率。“985工程”基本上可以说是重视效率不重公平,因为“985工程”就是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考虑区域布局,基本上只重水平和效率。现在世界一流大学也以效率优先,是否能够兼顾公平很难说。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进入这两个工程建设计划高校的水平和实力。但是,因为一个省的省属高校通常只设一所“211”高校,原来与入选“211工程大学”水平接近的其他大学,当初未被选上,20年过去之后,“211工程大学”和非“211工程大学”的差距人为地被拉得很大。为了弥补缺失,提供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不少省份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