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打磨

说明文教学的新尝试——我的《麋鹿》打磨记

字体:16+-

我不想说“我只是凭着直觉上这堂课,没想到我这堂课还有那么多优点,还体现了那么多新理念”这样假惺惺的客套话。我反而想说,计建华老师在评析中所列举的我这堂课的闪光点,是我设计之初,反复考虑的,是我设计的出发点。

看了计建华老师的前两段评论,我很高兴,高兴不是因为他大体肯定了我这堂课,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变化。我高兴是因为我们事先没有经过讨论,但我们在主导课堂设计的教学理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

上面两段话,希望大家不要误认为我是一个一味喜欢听好话的人,我非常欢迎各位老师对这堂课提出质疑,从《惊弓之鸟》(尝试新型块状教学)到《小镇的早晨》(尝试任务驱动教学),再到《地震中的父与子》(尝试开放与解构的阅读教学),再到《麋鹿》(挑战说明文教学)等等,每一个案例,我都能听到质疑,而且很多是来自“专家”的,但我听了这些质疑后,并没有改变设计。这并不表示我不虚心,因为我坚信创新与质疑是同筑共生的,一旦一个设计尊重、吸纳了所有人的意见,那么,设计就不能与“尝试”联系起来了。我对大家质疑的重视表现在我将在尝试下一个案例中有所考虑。

下面,我将《麋鹿》一课的备课过程以“行事历”的方式呈现,供大家讨论。

9月5日,确定教学内容——《麋鹿》

我为什么想上《麋鹿》,主要是出于一种疑虑。

疑什么?教师为什么不喜欢教说明文?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说明文?有老师专门就这个问题访谈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统计表明,只有11%的老师喜欢教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为什么师生不喜欢教学说明文呢?有人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不吸引人。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大了文本本身的因素。而且,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现象所应持有的思考的方向是从教学方法上反思,反思我们在说明文教学方面是否缺少独到的方法与经验,缺乏教学的创意,以致学生对学习说明文兴味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