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力的完好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远离家乡,一般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精力有限,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甚至自身还有许多病痛,所以他们没有精力去细致、周到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在他们心目中,只要孩子们有饭吃、有学上就行了。至于孩子是否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是否能遵守纪律、是否听懂了老师讲的课、是否想念父母、是否快乐、是否适应学校生活、是否受人欺负、是否感到委屈,老人们对此全然不知,也想不到这么多。
长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积累的负面情绪可能越来越多无处释放,而积极情绪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形成不良的心理认知,如孤僻、自卑、消极、懒散、叛逆等……
为此,本篇着重从案例引入,分析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层面提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包括利用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案例1
远离父母的我们像断了线的风筝
刘晓霞(化名)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贵州省的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父母为了我们能够早日过上好日子,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含泪离开了我们,奔赴大城市去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年幼的我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