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迈向智慧校园的区域信息化管理与实践.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践与成效

5.4 海淀区数字校园及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字体:16+-

5.4.1 海淀区数字校园工作基本情况

海淀区作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具有独特的科技优势。早在2000年,海淀区委、区教委各级领导已经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大力发展全区教育信息化。当时,积极搭建信息化发展的硬件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的观念,而海淀区面对全区的信息化发展,在设计与规划上就已经形成了“硬件建设→软件应用→各校主导”三步走的建设思路。

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围绕着“应用”,通过开展“硬件建设”,倡导“软件应用”,推行“各校主导”这三步台阶,实现了教育管理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开放丰富、校园文化精彩活泼、校园环境多彩现代的大格局。

第一步,从硬件建设入手。早在2000年,海淀区就开始在各中小学建设光纤网络,铺设宽带,使每一个教室、教师办公室都能够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做到校校通、班班通,教学、备课都能够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积极推动以投影仪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室建设,做到班班多媒体化。

第二步,自主研发教育教学各级各类软件平台。自2005年开始,海淀区在硬件建设环境日趋成熟的基础上,走上了自主研发教育教学软件平台的创新之路,如海淀教育网、行政办公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研修网、终身学习平台、经费预算系统、教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与此同时,加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培训力度,迅速提高海淀区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第三步,推行学校个性化建设。2008年,海淀区开始践行“应用”核心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在各个学校信息化发展基础已经夯实,学校信息化观念已经成熟,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有了个性化发展规划之时,突破旧有信息化发展“整齐划一”的观念,突出信息化“开放、包容、广纳、互通”的特质,将信息化发展主导权交给各个学校,使各学校结合自身条件与特色,在信息化建设各层面有重点、有目的地实施,做到信息技术应用在各校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最终形成风格迥异、个性突出、信息化建设“因地制宜”的数字校园。在海淀区各中小学开展个性化建设的同时,海淀区教委积极引领信息技术的发展,先后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应用、视频直播点播系统应用、学情分析系统应用、互动教学系统应用等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