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实施团队庞大,不仅包含了市、区、校三级的数千名干部、教师,还涉及承建单位、咨询单位(专家等)、监理单位等多个相关方,建设过程涉及申请、评审、资金到位、建设、验收、评估等活动。在此背景下,健全组织保障工作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实验项目工作过程中,北京市教委建立起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工作体系。
8.3.1 市级层面的组织保障
北京市教委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指导推进,委托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承担数字校园建设的监督实施和具体管理工作。北京市教委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建立“市级抓统筹、区做整合、学校建特色”三级联动推进建设模式。
二是建设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平台。加强对已有市级信息化系统的资源整合和统一认证,搭建全市集约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交流研讨。定期组织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业务部门、实验校交流探讨,激发深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创新思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做好市级的配套保障与服务工作,北京市教委提出了“三个常态化”。
第一,常态化的政策指导服务。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特征和特点,以常态化政策持续引领数字校园工作为目标,以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工作指南等为抓手,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工作规范,颁布项目验收办法与评估细则,形成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结合业务需求和应用反馈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制度文件,不断调整优化实施指导意见,初步形成了数字校园建设常态化业务指导体系。
第二,常态化的业务咨询服务。根据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咨询服务需求,健全专家咨询培训机制,组织涵盖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家,构建了一个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结构稳定的“数字校园专家库”,聚集了全市的优质专家资源,通过设计指导、下校指导、咨询顾问、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为各区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和项目管理水平,及时解决了区、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市、区团队与学校教师经过“共同研磨”,营造了一个多元参与的应用研究氛围。一方面,就如何把市级共性服务做得更为适切、更为落地,深入地交换意见,促成了班级微空间、移动听评课等受到学校师生普遍认可的市级服务;另一方面,对校级特色应用进行了凝练提升,在保障学校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勾勒了未来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