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环境
9.1.1 基础提升——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基本环境
同步于“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开展,这些年来,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持续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反映在硬件基础设施层面上,更反映在基础性的、覆盖全市范围的应用及公共服务层面上。
1.在硬件基础设施层面
截至2017年8月,采用各种物理链路方式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的用户总量已近2000所单位。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自2012年首次启用虚拟化技术,开始规划并建设北京市教育管理云,6年来坚持基础设施云化管理,目前已初步建成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轻量级教育私有云,实现了基础设施集约化管理,统筹协调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陆续纳入服务器超过500台,存储容量超过1P,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动态调整与分配,实现了资源应用的集约化和应用效益的最大化,也节约了空间资源、管理资源和人力成本等。
2.在基础应用及公共服务设施层面
北京市自2004年以电子化学籍管理为切入点,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学生基础数据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学生卡及相关身份识别应用系统;2008年启动教师基础数据全市统一信息化管理;2013年启动中职学生基础数据全市统一信息化管理工作,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以及学分制教学实现了网络化管理。2013年建成北京市教育用户统一认证中心,支持区级、校级用户认证分中心的开放架构,确定了区级、校级分中心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指南,支持基础数据跨平台实时同步,保证了在校师生身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应用便利程度,并可在用户身份唯一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应用数据的关联与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