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监测与评价的概念解析及功能比较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实践,监测与评价成为政策管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覆盖了从政策提出到完成的全部环节。通过引入监测与评价,政策的推行与完善并行,不仅能保证政策目标最大程度得以实现,还能从已有政策制定与推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未来教育政策的成效。尽管监测与评价往往同时提及,但它们在概念和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是正确使用监测与评价的基础。
4.1.1.1 监测
监测(monitoring)是由政策实施机构所主导的内部管理活动,是一个收集和分析有关政策进展、政策预期目标达成度等方面信息的动态持续过程。通常借助连续性的、关键性产出指标对政策覆盖对象进行连续性的数据收集,比较实际产出和预期产出,考察政策覆盖对象的发展变化,以监督政策是否按照预期开展和实施,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
监测主要回答以下五个关键问题[1]:(1)政策是否按照计划推行与实施?(2)政策的投入是否很好地指向了目标人群?(3)预期产出是否有效完成?(4)在实现政策结果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哪些问题、风险及挑战?(5)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需要做出什么调整?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并做出调整方案或出台配套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干预政策实施;另一方面,还能促进政策制定者、实施者之间达成一致意见,明确政策实施的工作重心,强化各方责任,提高政策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同时,高质量监测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政策评价重要的信息来源[2]。
4.1.1.2 评价
评价通常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是对计划中的、正在实施的或已经完成的政策的系统地、客观地评价,包括对它们的设计、实施及结果的评价。其目的在于确定政策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关联度和达成度,评估政策的效率、效益及影响力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