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节首先利用样本县上报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样本县的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抽样学校的校长调查问卷,对抽样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试图对样本县内县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对比。综合本小节的内容,样本县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表现出如下问题。
第一,“新机制”实施后,样本县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不显著。各类办学条件指标在“新机制”实施后并没有明显提高,一些县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达标率仍然偏低。这严重制约了样本县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建议今后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样本县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例如,各类教学仪器的配备情况、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普通教室面积和每百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等指标,在样本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现代型的办学条件(如校园网建设),相对于传统型的办学条件,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大。这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利于维护所有学生平等享有高质量教育机会的权利。今后如何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均衡分配,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样本县中小学校仍有一定比例的危房存在。尽管有“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及“新机制”中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建立,每年仍不断有新的危房出现。这给中小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不利于党中央国务院实现“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的承诺。建议认真落实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合理测算年度所需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