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要发表纪念陶行知逝世十一周年的纪念文字,我认为这是整理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的开端,经过争鸣,在若干年内,可能得出一个比较真实而正确的“论定”。我与陶先生相处多年,相知较深,现在凭我个人所知,提出几点有关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业的意见,供大家讨论的参考。
(1)“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毛主席在陶先生逝世时的悼词。我认为这是我党对陶行知极正确的评价。此外,我还同意“陶先生是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士”“无产阶级革命的亲密朋友”等意见。但是,他毕生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战士,他的思想也不完全是(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是)工人阶级的,特别是他的早年(1927年以前)的思想,带有比较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这是时代限制了他。正如毛主席《纪念孙中山先生》文中所说,“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也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毛主席指示的精神,整理和说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得出公允而正确的结论。
(2)陶行知的思想是逐渐转变,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有二件大家都知道的事。一件是:他的原名陶知行,后来改为陶行知。这个改名,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表示他的哲学思想的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方向,所以是进步,不是退步。至于知与行的关系,虽然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现在正在争鸣,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一个唯物主义者决不会轻视实践的重要性,正如一个唯心主义者必然不重视实践一样。所以从“知行”改为“行知”应该说是他的思想一样进步的表现。第二件,他在1933年左右补充了《锄头舞歌》和《镰刀舞歌》的歌词。这两首歌发表于1927年,是陶先生革命思想的心声,也打动了当时千千万万青年的心。在那些年头,唱起“手把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春风吹又生……留下种子多……”等歌词,谁不燃烧起心头的革命火焰。但是,1927年所发表的这首歌的思想是很不彻底的。它充满了革命靠农民的思想,如“革命成功靠锄头呀”,也充满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如“天生孙公(指孙中山先生——宗麟注)做救星呀,唤起锄头来革命呀”。他在1927年左右(大约是1924—1930年)一贯宣传“训练一百万个乡村教师,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后来,他在实践中逐渐清醒了,觉悟到此路难通,所以在1933年左右补充了那两首歌的歌词,其中最能表达他的思想的转变的一句是:“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联合机器来革命呀!”这无疑地是一大进步。但是,这样转变是否彻底呢?当然不是彻底的。否则,陶行知不仅是共产党的好朋友,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了。从1933年到1946年他死的一年,他的思想,又有很多转变,特别表现在他一步一步地更靠拢共产党,更相信群众的力量。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死得太突然了,甚至不能像邹韬奋同志那样临终留下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