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1]

字体:16+-

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进行整体的全面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是其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他能在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和全面教育各次运动中留下教育革新的不朽业绩,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这与他有着能够正确对待中外教育及其关系的教育观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自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西学与中学经过碰撞而走向融合的过程。先从物质层面接受西学的西文、西艺;然后延伸到制度层面,接受了西学的西政;最后才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这是“五四”运动时期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史实表明:处理中西教育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近代教育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陶行知留美回国是在1917年10月,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他后来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提倡新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成为教育革新的旗手。伟大的时代,促使他走到了教育革新的前列,在重视有选择地吸纳中外教育经验教训过程中,促进了他的中西教育观走向成熟。本文仅从其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教育价值观几个方面,阐述陶行知中西教育观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涵。

一、从知识结构上,看陶行知中西教育观的形成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就是他对待和处理中外教育及其相互关系时所持的观点和态度。这种观点和态度,早在他青少年求学和后来留美深造时期,已呈现出端倪。

(一)儒学开蒙,植根于传统教育沃土

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徽州歙县。徽州不但是拥有巨资的徽商故里,又是著名的“徽州文化”发祥地。从学术思想上看,有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有以江永和戴震为代表的朴学,等等,史称“徽州学派”。他生长在这样经济繁荣的“徽州文化”故乡,植根于传统教育沃土,在“细雨润无声”中,受到了中学的潜移默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