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20世纪陶行知研究》(节选)[1]

字体:16+-

前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濬,后改称知行,1934年7月又改名行知。他是20世纪我国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颂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人民尊敬他,爱戴他,学习他,研究他,师法他。据对《20世纪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一书的统计,从1917到2000年的80余年间,发表有关陶行知研究的各类文章4630余篇,著作270余种,作者2570余人。研究成果如此丰富,作者队伍这样广泛,这在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很多的。根据陶行知研究发展历程的客观存在以及内在规律,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演变,本书将20世纪陶行知研究划分成为探索研讨期、纪念评价期、批判沉寂期、争鸣复兴期和发展实验期五个时期。

探索研讨期是从陶行知留美回国执教到1946年7月25日逝世。1917年8月,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9月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也开始了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曾围绕着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以及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参加讨论的既有陶行知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也有教育理论工作者,甚至还有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人。1939年8月,毛泽东明确指出,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把教、学、做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说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求解放区的教育,增加生活教育的内容。[2]这个时期,虽然也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甚至对某些问题,如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人口统制与教育等,还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争论。但是,总体而言,是在进行积极的学术探索和研讨,它是20世纪陶行知研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