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战士、人民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散见于教育的、政治的、科学的、文学的各种形式的著作中。他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而不是纸上的哲学、书斋的哲学。行知认识论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与生活教育论密切结合的。他从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中发展了认识论,而认识论又指导着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徐特立同志曾说:“行知是中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行知合思想教育于组织成一系统,均有伟大的发明。”[2]这是深切研究陶行知思想而得出的符合实际的论断。
本文只谈陶行知认识论思想的发展,略加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流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他的认识论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行合一陶行知原名文濬,乳名和尚,在金陵大学读书时改名知行。他回忆说:“在二十三年前,我开始研究王学,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3]于此可见,他初次改名“知行”是在一九一一年,即入金陵大学的第二年,可能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夕。他这期间接受了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思想,从哲学思想上讲,基本上是个唯心论者。应当指出,陶行知青年时期,首先是个进化论者、民主主义者。他的早期思想略见于他1913—1914年编的《金陵光》学生会刊。他说:“金陵光随学生天演之进步,天然发生。”[4]又说:“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条也。”他认为:“法律之内有自由,道德之内有自由”,故真自由贵自克、自制,“鞠躬尽瘁,以谋社会之进化”。平等是“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师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民胞是“博爱心生,国人以兄弟相视”,然后自由平等始能得其实际。更为难得的,他认为共和信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说:“自由平等不过达目的之手续,非可以目的视之也。人民争自由平等,冀得各尽其能,以为社会耳。”[5]这些进化论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主流。陶行知的唯心论主要表现在接受王阳明“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这个唯心论的命题上。王夫之主张“行以求知”,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以知销行”、“以知为行”[6],指出其唯心论本质。但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有一些合理因素,如他说:“知不行之不可以穷理,则知知行合一并进,而不可分为两节事矣。”[7]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又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8]可能是这些合理因素吸引着陶行知,使他接受了王阳明的唯心论。直到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在湘湖教学做讨论会上,行知还说:“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即知即行’……实在‘知’和‘行’不能分开,不过是一件事的两面而已。”[9]这段话是我上面看法的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