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人民教育家,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拟探索陶先生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合理的、创造性的因素和贡献,曾经起过什么进步作用,至今还有什么现实意义,以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中发挥其有益的作用。
一、人民第一,教育为公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充满着“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心愿。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2]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他称陶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绝非偶然。我看是当之无愧的。如果不从陶先生的人民立场来考察,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事业,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二十年代后期,我亲眼看见他放弃大学教授的地位,脱下长袍马褂,穿上布衣草鞋,下乡创办晓庄师范。他开始是站在农民的立场,要通过教育来改造农村,解放农民。这虽然是改良主义的道路,实现不了他的思想,但充分表现了他要解决中国最多数的穷苦农民问题的决心。他要求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把整个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按当时估计——作者注)农民”,“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到的幸福。”[3]
晓庄师范吸收了很多进步青年,还有共产党员,陶先生还要“使农民的生产力与武力合而为一”,这就使反动派发抖了。1930年晓庄被封闭了。这一事件和“九·一八”事变引起了陶先生思想的变化,认识到农民和工人必须联合起来。他歌唱着:“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联合机器来革命呀。”[4]于是他教育的对象便由农民而变为“为求农工劳苦阶级有机会受教育。”[5]当然,我们应当看到,陶先生这种农工联合的思想,还不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的思想。虽然如此,他的人民立场是鲜明的和坚定的,所以他终于形成了“文化为公”、“教育为公”的思想,主张实施人民大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