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1]

字体:16+-

在过去78年陶行知研究的文章中,探讨其教育、文学、美学、政治、道德、外交等问题的很多,而谈论他的哲学思想的就很少。至于专门地、系统地研究其哲学观,就更寥寥无几了。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展陶行知研究,发表了几篇涉及陶行知教育哲学思想的文章,但是,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认为,陶行知的哲学是实用主义哲学,也有的认为,陶氏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其教育思想难于找到哲学依据。如何正确评价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思想?这是当前陶行知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对于弄清陶氏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推动陶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和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和思维是第二性的。办教育同办其他事业一样,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恩格斯在这里阐明了教育、科学、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论述了只有解决生活问题,才能从事文教科学事业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穿着这种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光辉。他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生活条件。教育要解决大众的生活问题。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等文章中,既批评了“吃饭不读书,像只老母猪”的懒汉思想,又批评了“**甚而强迫人家丢掉饭碗去读书。结果是饭碗打破好几只,书还是读不成,造成许多悲剧”的现象,强调普及教育必须“攻破饭碗关”,“使吃饭与读书两全”,因而主张“劝人抓住饭碗求进;不逼人丢掉饭碗上学”。他认为,乡村教师既要“有面包吃又要有水仙花看”,反对“饿着肚皮看水仙花”[3]。这就阐明了“吃饭”是“读书”的物质基础、“饭碗”是“上学”的生活条件的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