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简论陶行知的办学思想[1]

字体:16+-

1991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不幸患脑溢血去世。他的过早辞世,震动了整个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对他表示深切哀悼。毛泽东亲笔题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董必武写了“当今圣人”四个大字,贴在他的棺木上;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称他是“孔子之后的孔子”。不少教育界的著名人士认为他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大教育家”。比陶行知年长14岁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出于对陶行知教育学说的崇敬,取名“徐师陶”。这些题词和评价等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只活了55岁的陶行知,从事教育工作达30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他著名的教育理论,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等,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小先生制”提出后不到一年,就在中国农村推广开来,遍及21个省和4个特别市,受惠者有几十万人,并在东南亚一带推行。当时印度、加拿大、墨西哥等国都请陶行知介绍“小先生制” 的经验。“小先生制”的精神,在今天看来,对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贯彻《义务教育法》,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仅从他的办学思想来看,就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一、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陶行知办过多种形式的学校,有半农半读的晓庄师范,半工半读的山海工学团,全日制的育才学校,职工业余教育性质的社会大学。他不论办哪种学校,指导思想都是很明确的。

1927年春,他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小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即后来闻名全国的晓庄师范 ),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乡村人民敬爱的老师。他不遗余力地提倡乡村教育,是为改造旧中国的农村服务,为抗战服务。1932年,他在上海的大场地区创办山海工学团,是为了使各村儿童联合起来,实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即靠做工来养活自己: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明白事理:团结起来,保卫自己。他在那里结合农副业生产,建立木工、藤工、棉农等许多工学团组织,普及教育。1939 年,他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是为了收容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施以普通教育和特种教育,培养人才幼苗,使他们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1941年,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他说:“社会大学之道,是要为人民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