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国共内战时期的社会大学运动[1]——有关重庆政协会议时期的陶行知、李公朴

字体:16+-

前言

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的中国人民,最忧虑的是再次爆发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内战,最期待的是实现和平民主(和平民主主义)。集中这种忧虑和期待的“反内战联合战线”率先在临时首都重庆成立,其核心力量是中国民主同盟民众联合行动委员会主任陶行知等人,依靠展开以民众为主体的和平民主运动,来防止内战的发生。以1945年12月1日在云南昆明发生的政府军制造的屠杀事件(“一二·一”惨案)为契机,他们作为中国第三势力[2]代表民意,并急速地扩大和发展,敦促政府立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政协会议”)。由于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民众的动向以及美国政府等的国际压力,使蒋介石不得不声明停止内战,立即召开政协会议。作为和平民主运动的一环,当时的陶在重庆市内举办了“民主主义星期六讲座”。12月下旬,一面论说中国民主化的愿望,一面提出了社会大学运动的构想。听了他的演讲的青年们,协商之后,当天就自发地组成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陶行知担任校长。又因陶的推荐,青年们得以请民众运动家李公朴担任副校长,理事长则由冯玉祥将军担任。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创立社会大学的筹备工作。这样,在半个多月后1946年1月10日,在国内,实现了国共停战和政协会议的召开。在伦敦,在第一届联合国总会召开的那一天,社会大学进行了入学考试,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会上,除理事长冯玉祥之外,中国民主同盟的沈钧儒等人作为来宾致了贺词,据说包括吴玉章、郭沫若等所代表的国共两党在内的各党派、无党派的人士大都出席了会议。

这所重庆社会大学,以校长陶行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的育才学校为基础,是拥有救国运动的同志邓初民、翦伯赞、章乃器等当代一流知识分子的高等教育机关[3]。而且这所大学,是以完全非暴力的中国第三势力主导的1946年前半期的政治形势为背景成立的“新生事物”,是他们认识并立志从事社会变革的珍贵实践。可是,有关社会大学的研究,在日本只有因研究陶行知而知名的斋藤秋男先生的初步研究[4]。另外,就中国的研究来说,它忽视了与政协会议及第三势力相关的政治、社会形势。所以,本文想依据以陶行知、李公朴为核心的社会大学运动的介绍,对其历史性、社会性背景,以及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及其意义等,做一番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