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韬,生于1907年,字望六,美籍华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高中部师范科毕业生,陶行知的学生。曾任南京空军军官学校校长,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
1928年7月,陈鸿韬升入私立张謇中学高中师范科就读。在聆听了时任校长马灵源先生介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后,极为向往,由此转学至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7月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担任浙江吴兴县囤圩中心小学校长、县教育局督学、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1934 年,担任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附设子弟学校首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学校三度迁校,陈鸿韬为校事风雨奔波、不辞辛劳。1949年随学校迁往台湾,并负责在台湾各航空基地先后创办了13所空军子弟小学。同时,陈鸿韬还积极参加台湾地方政治活动,1961年当选为台北市议员,1966年被台北市政府聘任为首位政府顾问。1973年退休后移居美国,颐养晚年。1980年6月,陈鸿韬将陶行知手稿《学习外国文》原件复印寄赠陶馆,并作如下说明:“1943年余为育才学校募集基金一百万元,陶师欣慰之余,书赠此件墨宝为酬,并以育才之友——先生呼之,深愧不敢当。”1982年,陈鸿韬著文《忆晓庄念陶师》寄回国内,后刊登在《行知研究》《教育研究》杂志上。1993年陈鸿韬又寄赠美元给南京白下区黄国祥,支持市立第一幼儿园筹办“景陶馆”,纪念陶行知。
本书选取的《忆晓庄念陶师》一文是陈鸿韬为纪念陶行知先生所作。他以在晓庄的亲身经历回忆了晓庄学校的主导思想、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及各项要求和措施,反映了师生高昂的学习和劳动热情,文章洋溢着对晓庄办学模式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之情。陈鸿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晓庄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原则,说明了“生活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特质,指出真正的乡村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粟麦黍稷下功夫。”本文以回忆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入学晓庄到学校日常教育生活状况及毕业生的成就等,其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晓庄得到充分的展现。作为从晓庄走出来的学生,陈鸿韬对那片热土有着真实的内心感受。陈鸿韬继而对晓庄教育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论述,他批评以往的士大夫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使读书成了做官手段,这也是陶师所深恶痛绝的。他说:“晓庄学校,是一个农村,是一个社会,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大学校,奇大无比;其理想的教育之光,将放射到我国一百万个农村去……”作者还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做了深入地分析,重点突出了陶师对“生活教育”的特质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