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亚洲现代化问题专家。1942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首府哈利斯堡。1960年进入天主教办的国王学院学习,并对中国史产生浓厚的兴趣。1964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政治学家邹谠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史华慈,深受他们的关于陶行知研究学术观点的影响。艾恺长期从事亚洲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现已成为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
本书选取了《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一书中的一章《陶行知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虽然该书是以梁漱溟为中心的人物传记,但书中有三章涉及陶行知和晓庄师范,论述了陶行知及其晓庄师范对于梁漱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作者认为在影响和推动中心人物的思想和实践中,陶行知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陶行知的许多思想和梁漱溟相似,作为有志于改革当时中国教育状况的仁人志士,他们怀有共同的历史使命感,并均以敏锐的洞察力窥测到了教育问题乃至整个社会问题弊病所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实质是使知识分子脱离农民,把他们变成了不能胜任任何社会服务工作的寄生虫。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艾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梁漱溟于1928年两次访问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对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表示绝对称赞和认可。在陶行知教育改革实践的影响下,梁漱溟开始认识到当前办学的不足,并着手改造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使之尽可能接近晓庄学校的形象。文中引用梁漱溟对全校教师的决心话语及公布的完整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梁在参观晓庄学校之后高涨的热情和励志改革的勇气与抱负。梁漱溟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适用于乡村教育改革,通过这种新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劳作和智慧的能力,并能形成平民化的合理生活,这都与自己的改革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梁漱溟在晓庄看到了自己新思想的实践典范,找到了挽救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希望,继而立即在实践领域付诸实施,希望践行并推而广之。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梁漱溟和陶行知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们力图创建一个培养真正知识分子的教育环境,他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鼓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