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八卷)

第二部分 陶行知与莱希维恩之比较02

字体:16+-

莱希维恩著作的中文全译本虽然1945年就已完稿,但直至1962年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295]翻译者朱杰勤(1913—1990)是中山大学艺术史教授,1952年后调任暨南大学。他赞扬莱希维恩的功绩,并特别强调了此书对于中国学术界的现实意义。对此,他在前言中写道:“此书虽然出版于三十多年前,但由于现在还没有比它更详尽的同类著作,所以还常被研究中西交通史的人引用,为研究中西文化交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叙述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的经过及其影响的时候,不厌求详。所用材料,虽然完全采自西方作品,也可借鉴。”[296]

朱杰勤“觉得此书在目前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以及对加深中国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中,尚有参考价值。”十五年前,他曾用文言翻译过此书,现在则用白话文重新翻译,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

然而,他在前言中也对莱希维恩的作品提出了批评:“但全书内容,主要是罗列史料,且缺乏正确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对于重农学派一章,几乎完全是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的叙述(关于重农学派的批判,可参看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而论列中国哲学,特别是孔、老的学说,由于作者未能直接阅读中国典籍,无从窥探孔、老学说的主要方面,而且又受资产阶级世界观所局限,只能从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发挥。这些都是很大的缺点,我们读时应加以批判。”[297]

翻译者对原作者采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这可从其生平履历中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他在这本译著出版的“196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98]此外,他对莱希维恩的批评,诸如“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所局限”等,不由令人联想起昔日民主德国对莱希维恩的消极评价:东德恰在这个时期也将莱氏贬责为“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