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荣格发现了潜意识中丰富的图像形式的思维过程。荣格(1981b)提出由潜意识产生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想象或发散思维”。他指出定向思维与想象思维作为两种彼此不同又平等的思维方式同时存在,而后者更接近心灵的原型层面。荣格将定向思维描述为一种意识现象。而想象思维要么是有部分意识的,要么就全部是潜意识的,并且无法直接推测。荣格发现通过想象思维,定向思维可以接触到:
……深埋于意识大门之下的人类心智最古老的层面。(1976,p.29)
定向思维包括了有意识的语言和概念的使用,并且是以外部现实为参照。定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逻辑思维、科学论述和常识的语言。在荣格看来,相比之下想象思维使用的是图像(无论是单一还是主题形式)、情感和直觉。逻辑理性的规则和道德规范都不适用于想象思维。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发现了不同或对立的思维模式间的二分法。弗洛伊德提出了“主要思维”和“次要思维”的概念(Frazier,1975)。皮亚杰(1962a)也将思维模式分为两种,称为“内向性思维”和“智能思维”。正如临床心理学家、莱德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苏勒尔(John R.Suler,1980)所指出的那样,每种思维模式都是理想化的模型,从未真实纯粹地存在过。因此,他提出,所有的认知过程,人们每天的思考、想象和梦境,都是主要思维与次要思维之间不同程度交互作用的结果。
当定向思维被富有想象力地使用,就可以与学者们所说的创造力相提并论了(Kris,1998;Suler,1980 & Martindale,1989)。创造力的特征是其对发散思维的开放接纳。缅因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科林·马丁代尔(Colin Martindale,1989)认为关于创新过程的主要理论都蕴含了同一个原则,就是创造力的产生涉及定向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的交互作用。芬兰的心理学教授马蒂·伯格斯特龙(Matti Bergstr?m,1998)得出了有关创造力的类似结论。他指出人脑具有在不同来源的材料信息之间建立起关系的功能。有些材料来源于经过大脑皮层加工过的外在环境信息。这种心理过程的特征是规则和推理。另一些材料来源于个体内在。比如,根植于脑干中具有紊乱特征的一些信息,如不受控的神经冲动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心理活动之间在间脑建立起一种联系,并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其组成部分的全新的心理产物。非常重要的是,伯格斯特龙(1998)发现,游戏、做梦以及阅读或听童话、神话故事这些活动会最大限度地促进这种创造性的同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