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市盲、聋、智力落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研究》立项通知
特殊教育研究室也承担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包括北京市盲、聋、智力落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证调查。这个调查研究弥补了中国残疾青少年身体素质调查的空白,也为特殊教育专业以后的研究和课程打下了基础。顾老师、肖非到研究室工作后,我们才真正开始承担科研课题。198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进行一个全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调查。我咨询负责这项调查的北京医学院教授叶恭绍,结果她告诉我这项调查不包括各类残疾孩子,只针对普通孩子。我当场就表示了不满,说:“这个调查不公平,残疾孩子的调查你们不做我们来做!”于是,我们在北京市社会科学方面争取到一笔经费,就开始着手调查。为了便于比较普通孩子和残疾孩子的差异,我们的调查采用当时叶恭绍教授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器材和标准,例如从沈阳购买磅秤等工具,用来测量身高和体重。除了生理方面的调查,我们还进行了心理调查,这些调查合起来就是盲、聋、智力落后三类残疾儿童身心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们选择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开展调研。
实际上,这项研究课题不仅经费不足,而且缺乏人力支持,调查的只能是最简单基础的数据,如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体力、立定跳远等。我们还调查了盲、聋、智力落后孩子心理方面的一些项目,比如盲孩子的触觉两点阈。苏联已经有关于盲孩子的手指、舌尖甚至皮肤感觉的调查。盲孩子的触觉是否更灵敏,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数据,但中国还没有。调查中,我们还测量了聋孩子的视知觉速度、记忆,盲孩子的听觉记忆,进行了智力落后孩子的绘人测验等。测视知觉速度使用光电测速仪,这是最简单的调查。我们没有测触觉两点阈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自己想办法。当时教育系有个老职工叫朱怀斌,他把两个大头针针尖焊到一起作为测量工具,针尖的距离分为1毫米、2毫米、3毫米,进而刺激盲孩子手指的触觉。他焊,我用卡尺量,我们反反复复尝试。我们没有专业的仪器,只能使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从调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来,残疾孩子的生长发育、快速增长期和普通孩子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同残疾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问题,比如测立定跳远时,盲孩子站在沙坑边沿丝毫不敢跳,这说明他们的身体锻炼没有受到重视,可能他们从来都没跳过,不知道跳进去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再比如测肺活量时,智力落后孩子不会吹肺活量计,看了示范以后也不知道怎么控制气流。盲孩子的数字记忆容量、智力落后孩子的绘人测验这些很基础的测试,使用的也都是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我们也是从科学的心理学、生理发展的角度去做的,这让我们对中国的残疾孩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对于盲孩子做不做梦的问题,有人认为,盲孩子看不见就不会做梦,而在调查过程中,盲孩子跟我谈了很多事,这些事说明他们梦到的是感觉到的东西,虽然不是视觉的,但是他们做梦。另外,盲孩子的物体知觉也有一定特点。我们在做调查研究的时候,也帮助被调查学校制作一些直观教具来改进教学。我问过天津盲校学生“五星红旗”一词。他们对“红旗”的理解没问题,但说到“五星”就五花八门的,有的说“五星”是中间有一个大五星,有的说是一个大星四周有四个小星。盲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给他们展示具体形象的东西。后来我建议做凸起的五星红旗,这样盲孩子就能摸出“五星”的形状、大小、位置。天津盲校的孩子中有团员,他们在用语言表达“团旗”和“党旗”方面没问题,但就是不知道“团旗”和“党旗”是什么样子。我建议学校做了团旗、党旗的凸起教具,学生摸了后说:“哎哟,这回我可知道团旗、党旗是什么样子了!”孩子通过触摸直观教具,把语言与具体的事物连接起来。这些调查结果为我们后来的课程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