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模式

字体:1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模式不仅具有与其他学科课程实施不同的性质、特点及活动方式,而且如同其他任何学科课程活动的开展从空间、时间和性质来说都有特定操作模式和活动方式一样,也有自己的实施模式和活动方式。把握实施过程的本质、特点、基本模式及活动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它是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7]。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模式首先是一种教学中较高层次上的“方法论”,同时它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更深层次分析,教学模式又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或理论,即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在其指导下,教学模式还设计出特有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师生据此进行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也是一种稳定化的策略系统,它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加以整合利用,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养成合作意识以及形成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模式。鉴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施过程中其模式也表现得更为复杂。一方面,我们要根据课程性质,探索并采用一定的实施模式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可陷入“唯模式论”。在坚持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师生应当努力探索和创造新的个性化实施模式。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课程,其内容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等等,这也意味着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出贡献。其内容的综合性也决定了其目的、过程、方法、结果的综合性,从而实现外在形式上的综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实质的综合,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研究意识。研究意识是态度与行为培养目标的起点,当研究意识升华为实践能力和实践伦理时,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实现道德、文化和观念等方面向更完善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