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服国家统一课程的诸多弊端,实现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与转化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知识以“神圣”的特征:知识是绝对的,也是客观的,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出现了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教室中心,危害与影响至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三级课程管理成为亮点,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起到主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长期以来执行国家统一课程管理政策,面向全国各地制定课程,“高度统一”是其最大特点。正如第一章所分析的那样,国家课程开发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在我国也是这样。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不平衡,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国家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全国每一个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由于城乡差别、地域特点,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差很大,国家统一的课程也不能适应每一个学校的要求;国家课程编制周期和修订期间隔较长,而当今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国家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而滞后于时代,因此学校往往教学生陈旧的、过时的知识。相比之下,校本课程能够克服国家统一课程的上述不足,实现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与转化。因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特点、学生的需求等因素,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变化,经常修订课程,以提高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