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诊断学生发展需求的切入点
情境分析法
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加以描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体指对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严密的分析。
斯基尔贝克曾指出,校本课程设计可采用情境模式,其中第一步就是分析情境。[3]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情境分析法”是一种十分常见和有效的方式,可应用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评估过程。学生属于学校教育场域里的主体,他们有着作为学习者的特殊需求,课程开发者应该重点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等情境中的表现,全面注意他们对各类学习主题的感兴趣程度和对不同学习方式的接纳程度,尽可能定期跟踪学生行为的变化,找准诊断学生发展需求的突破口,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起信息搜集的渠道。
学习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已积累了不少学习经验,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他们拥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学习需求特别强烈。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因而课程开发者不妨把学习需求视为优先诊断的要素,以学情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具体来说,关于学生学习需求的诊断,一方面要考虑群体需求和个体需求的分别;另一方面要诊断内容的多元性。首先在学生群体需求和个体需求的分别上,课程开发者必须对本校学生群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既要努力找到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发现学生群体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需求差异。设法掌握学生群体的基本概况是分析群体需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校本课程开发之前要做的学生群体概况调查主要包括:学校学生情况的统计,含人数、年龄分布、性别比例、辍学率、生源来源等;学生家庭背景的统计,含居住环境、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学生发展状况的统计,含学生生理发展状况(如身体发育的阶段、身高、体重、动作技能、健康水平)、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展状况;个人特征等。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学生个人的问题和困难,为完善学业评定的标准与手段、正确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可作为调整校本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