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学术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代表性看法有:课程内容是指一门课中所传授或所包含的知识,也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1];课程内容是指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2];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3];课程内容是指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选择的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体系[4];课程内容是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由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是课程的主体部分[5];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并指出,要理解课程内容的含义,就要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即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6]。尽管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一,但学者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其一,课程内容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基本材料;其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精心选择的;其三,由于课程形态的多样性,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材料也是多样的,相对学生的经验而言,有的是反映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间接经验,有的是需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的直接经验。
第二章我们已经讨论过,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在规范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或称校定课程),以使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类课程更加完备;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基于本校实际,着重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进行校本转化,使得国家课程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此提升国家课程的适宜性和实效性。目前人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自上而下三个层级的课程,有的主张是同一课程体系中各占一定比重的三类课程,无论是理解为三级课程,还是理解为三类课程,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课程门类繁多,课时总量不变,到学校层面师生难以承受,以及三类课程各自为政,缺乏整合,课业负担过重等[7]。当前,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突出强调三级课程的转化与生成。立足自身课程开发历史和现实资源与要求,主动转化国家课程,相应地学校也要主动联系自身学校课程发展历史与教育现实需要,对地方的课程予以转化,甚至同时对国家课程予以创造性的落实,最终整体生成本校课程,从此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生成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转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