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特点

字体:16+-

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主体性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没有现成内容直接可用,学校也不可能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简单照搬或机械执行。校本课程内容必须以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组织相关人员选择相关课程内容并进行加工,要根据学校发展的愿景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结合学生的需要和经验水平,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材料。对相关材料的取舍反映了课程开发者的主观愿望,也体现出课程开发者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经验水平。课程内容是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手段,校本课程内容通常是课程开发者主观预期的结果在课程开发产品中的体现。当然,这种主观愿望还要与课程内容确立的客观依据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校情学情调查、需求分析、课程研制等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才能开发出合适的校本课程内容。

(二)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的适宜性

当我们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发生在国家/地方课程的转化与生成过程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内容,更容易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也更容易符合本校现实的办学条件。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生的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应该在适宜性和“弹性”等方面下功夫,以使校本课程内容的构成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而且课程内容的性质要求灵活,如分为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学科课程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等;还可以同科目分层次,整体规划,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8]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对高中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根据每个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兴趣爱好、升学意向等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将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发为数据库、移动互联应用、机器人、影视技术、汽车造型与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厨艺等15个模块,将体育变成田径、篮球、足球、游泳、艺术体操等22个模块等,实现了全校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表,取消教学行政班,将教室按学科分类固定,由学生“走班”上课,学校通过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转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课程,在落实“因材施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