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学习目标
知道处理学科、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关键所在,理解并能够运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校本课程内容筛选的流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学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12]。这一定义说明课程内容选择受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课程观的影响,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选取适宜的相关材料作为课程内容。在课程实践中,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由此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各有不同。了解课程发展史上课程选择的不同取向,对我们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内容选择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名言
在课程发展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学习的机会,这些知识和学习机会如何被创造出来,这些知识和学习机会反映和维护何种知识,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 柯恩布勒斯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这是一种知识本位取向,把课程理解为学科或学科的总和,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自身的特点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由此,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1859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Spencer)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问题,是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的问题。从此以后,在课程实践中,总是要思考和回答选择什么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以什么标准作为选取知识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同、程序不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都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学科知识为课程内容,由于学科界限的分明、学科知识的完备及条理清楚等特征,给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等带来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学校可以较为便捷地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分门别类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达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以便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能够从事新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等等。正是这样的一些优势,将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惯常做法,甚至影响着教师们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