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期间,我有幸聆听了李明新校长与吉春亚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一场讨论,听后觉得受益匪浅。
关于听课。李校长认为要有目的地听课,看有没有突破。一是从实践层面上看课堂文化有没有新的发展。具体来说,是指在语文教学的不同方面是否有深入的表现。二是模式上是否突破固有的思路,在用教材上、教学观上是否有新的见解。
关于参加编教材的启示。现有的教材呈现的问题是强调老师按单元备课,而不是强调整体备课。所以,需要考虑整体学习,不要一篇一篇地去学,可以4篇文章用5课时整体来学。从教学方式上,以整体学的方式,用比较阅读的思想,去学习同一主题的文章,同一题材的文章,同一题材不同结构的文章。
关于群文阅读理念。虽然与李校长曾经的提法不同,但思想上相通,即一组文章让学生一块读。建议高年级自编一两个单元,有一个单元先进行群文阅读的尝试,难的是在实践中,一线老师不会做;略读课文只有三分之一的老师会教。群文阅读在教材中是创新,但在实践中不是创新。这学期北京小学可以先动手,拿出经验,先走在前面,在集团内和集团外推出去,带动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总结新经验让其他学校学习与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学校出现过“一个主题”的教法,如不同文章中的狐狸都是什么形象,比较认识,推荐新的文章,这是一种主题的教法。
关于学生读书。我们可以从文化、题材、写作手法等不同角度来策划;先把已有的经验转化一下。包括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如何把精读简化一些,高年级应该抓住重点,要控制人文性教学,反对无限扩张;但不要走“钟摆”路线,不能全是干巴巴的教学。训练理解内容也是工具性的体现,能把一句话读懂也是一种训练,听与读也是训练,建议高年级加大思维训练,训练理解内容、理解形式的能力,尤其是难度比较大的,要辩证地看待。强有力的专家指导团队是研究语文的保障,北京小学就是要进行大胆尝试,如绘本阅读、非连续性的文章怎么教,不要总拿一节课磨来磨去,不论是多么成熟,也要不断完善。如“送别”这个主题的古诗有哪些,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教材中最基本的东西。未来教材中的趋势可能就是这样,不要教得太难,要留下一套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突破一些固有的观念,要敢于预见十年以后怎么教。我们倡导的课堂文化“实与活”,包括教材的“活”,年段与目标的“实”。个性化教学应该回到孩子身上去,研究出什么类型的课,顺着孩子的问题往下走,体现个性化教学。提问环节是放在课的中间还是课中、课后,都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与探索,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往下走,一群中抓一类,一类中抓一个,我们就会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很好的读书方法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