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瑞雪图》
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付雪婷老师担任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后不久,主任要听听付老师的课。付老师便选择了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瑞雪图》,之后便投入紧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起初,付老师的思路很不清晰,总是刚刚写了些就又全部推翻了,反反复复,焦虑得很。组内的老师们看到付老师着急的样子,建议她先搜集一下相关资料,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或者课堂实录,或许能够找到灵感。
于是,付老师开始大量搜集别人的教学设计,观看一些课堂实录,边看边把自己认为别人设计中好的环节拼起来。终于,付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在这样拼凑、模仿的过程中诞生了。
课上完后,主任大力表扬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付老师“老练”“课感好”,这使作为一名新入职老师的她信心倍增。但同时,主任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付老师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雪大”和“雪美”是不能割裂开来讲的,因为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听了老师们的点拨和讲解,付老师这才醒悟:说得有道理呀,可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可巧就在这段时间,学校邀请教研室的黄毅老师来中关村二小为语文老师做讲座。他在谈到备课时说,老师不应该过分依赖教参,更不要依赖网络资源,而应该回到文本本身,深入研读直至“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教材,不使教学“跑偏”。
黄老师的话仿佛醍醐灌顶,让付老师豁然开朗。付老师反思后发现自己在备课时明显对教材本身的研读不够,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别人的教案“批判地接受”上。虽然博采众长不失为一种好的备课方法,但这只能是在自己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这样的话,因错误解读教材而导致的教学问题就是可以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