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它们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处的基础。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1]。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话交流的实质
对话不同于普通的谈话、交流、问答、讨论,它并不仅仅是显性的直接的可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谈话,交换意见,还包括隐性的借助于文本及文本和口头语言外的其他语言而进行的沟通。它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客观载体,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交流和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知识、思想、情感等的共享和新的意义的生成。它是一种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他者和自我的手段和途径,它是人的整个生命参与的一种活动。“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精神、整个身体躯体、行为。人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世界,个体的生命存在投入在对话中,并通过对话而展现出来,通过对话,个体获得了对自身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世界的重新发现、认识”[3]。在这样的对话中,交往双方才能把彼此作为与自己具有同等价值的平等的对话的人,以赤诚的心灵相待,彼此之间才能在精神上深刻地沟通理解,才能实现深层次的交往,也才能真正在交往中获得生命的滋养。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敞开自我、沟通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提升,在对话中并且通过对话,对话者获得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使自身的某些方面得到改变,某种片面性得以克服,从而使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拓展、改善。”[4]也可以说,这种对话是生命的互动,它的实质是生命全方位的交流思想、情感、意志、人格、品德,在这种整体参与的、开放的、倾听的生命的互动中,交往双方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产生情谊,在彼此的互动中更好地成长,实现彼此生命的发现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