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导学原则是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多样化的存在,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面对的不同学习境遇、不同的独特生命体验及其在性格、志趣、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学会学习,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导学原则是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每个年龄阶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这些个别差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导学,才会既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达到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扬长避短,造就特殊人才,并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发展。
因“材”导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思想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弟子各有所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对此,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而下面这段著名的师生对话,则为我们展示了孔子因“材”导学原则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