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管理学

四、有关学校效能的研究

字体:16+-

世界公认的学校效能研究开创者为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1964年,他与同事对近4000所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于1966年发表了《教育机会均等报告》。报告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质疑了学校的作用,使人们对学校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激起了广泛的争议,并引发了人们对有效学校与学校效能的研究兴趣,为此国外广泛开展的“有效学校运动”、成功学校研究,形成了学校效能提升的不同的看法。学校效能问题在我国是2006年以后的新兴主流学校管理话题。目前国家图书馆馆藏最早的这方面的著作是吴清山1997年著的《学校效能研究》,这本书由台北五南出版公司出版,他认为学校效能是指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绩效,包括学生学习成绩、校长领导、学校气氛、学校文化和价值、教学技巧和策略、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社区家长支持等,因而能够达到学校预定的目标。因此学校效能的理论建构应该以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和家长为其重要依据。[11]香港学者郑燕祥的《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在200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功能与效能;学校效能模式;学校效能之动态观点;校本管理原理;多层面自我管理;校本管理发展机制;校本管理的领导等,为学校效能管理与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有关学校效能的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绵涛的《教育效能论》,同时,我国学校效能与改进学术委员会也由孙绵涛教授于2005年在沈阳师范大学成立。另外,李剑萍主编的《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也是一部值得借鉴的关于学校效能方面的实证性著作。我国第一篇有关学校效能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华东师范大学汤林春的《学校效能评价研究》。在这篇博士论文中,作者从经济学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校效能概念,提出了学校效能是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而有效学校则是在学生学业成就上起着明显促进作用的学校。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我国第一篇对学校效能问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是1990年孙绵涛、洪哲发表在《教育与经济》上的《学校效能初探》。虽然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有关学校效能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较之以前的文章,比较确切地提出了学校效能这一概念,且对各国经验做了总结介绍,并对学校效能的本质及效能的内容和结构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们还从学校功能的角度引申出学校效能的概念,认为学校效能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