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校管理的研究,不能单纯从该学科论述学校管理,那样的话会陷入视角狭隘、概念不明晰、方法不明确的困境。学校管理到底是姓教还是姓管,历来都存在着争议。长期以来,对学校管理从教育学视角进行审视的比较多,缺乏从管理学视角对其进行透视,学校管理姓教所导致的就是内行领导,学校管理姓管,导致的就是外行领导,二者有不同的追求,也各有利弊。因此,对于学校管理的学习首先应该厘定其上位学科以及其发展路径,这样才能从源头明确其概念,了解其含义。本部分拟从教育学、管理学的视角来对学校管理的概念进行探究。
(一)教育学意义上的学校管理
从教育学视角上定义学校管理,要从源头梳理起来。新中国建立前最早的学校管理名为学校行政,这个时期的学校管理大部分是根据以往沿袭下来的管理方式。“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可以说进入了同期教育研究的领先水平,特别是‘教育行政’已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系统。比如杜佐周、罗廷光、夏承枫、张季信、邵九鸣、杨鸿烈等人的教育行政研究都明显有了‘本土化’倾向。”[15]到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家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全面学习苏联,而苏联学者将学校管理作为学科抹杀掉,视学校管理为教育学四大板块(教育学概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之一,这样我国的学校管理学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我国恢复教育管理,但是由于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且学科设置方面不健全,管理学没有被引进。改革开放后,教育管理学,首先是学校管理学开始复兴,大量应培训之需而撰写的《学校管理学》横空出世,出现了大批从中小学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管理学家,如萧宗六、齐亮祖、周立人、贺乐凡、刘文修等,也有一批高校中复出的教育管理学家,如张济正、张萍芳、陈孝彬等,他们开始从学校管理学到教育行政学逐步建构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管理“学”,形成了当时的“话语体系”。[16]这时候主要的学者都来自教育第一线,当时的管理知识相当匮乏,因此,提出的学校管理大部分观点与学者自身多年的学校教育实践相一致。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学校管理基本上姓“教”,这在学者的定义划分上也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