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观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美国学者塞伦(H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其英语形式为Learning Approach 或 Learning Style,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目前,人们对学习方式有多种解释与定义。
(一)境外学者的界说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丽塔·邓恩(Rita Dunn)和肯尼思·邓恩(Kenneth Dunn)夫妇俩认为,学习方式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忆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周围环境、学习者自身情感特征、社会性需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影响。[1]
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凯夫(Keefe)等人以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学习方式界定为: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做出相应反应。
台湾学者张春兴将学习方式(或称学习类型)定义为:学生在变化不居的环境中从事学习活动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历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带有认知、情感、生理三种性质的习惯性特征。[2]
(二)境内学者的界说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采取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3]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4]
学习方式是一个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何种策略和手段的问题,它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一般来说,学习方式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习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