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效学习与教学——9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节 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

字体:16+-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合作学习思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就开始重视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记》明确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思想表达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交往而达到相互促进。《学记》还指出:“相观而善之谓摩,”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强调师生朋友之间互相启发,扬长避短。孔子还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他在教学中善用问答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表达思想,是一种把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结合的启发教学。在宋代书院教学中,朱熹倡导相互质疑问难、合作交流,以及同学之间互教互学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教育构想,并付诸实践。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传即人”,把学到的知识随即传给周围的同伴,兄弟姐妹甚至父母。由此可见,中国教育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研讨、师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之间的合作,对今天合作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外合作学习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助产术”,他在教学时总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来揭示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在他看来,人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道德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它们诱导出来,因而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助产术”。他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善于引导学生从错误的不断克服中得出正确结论。文艺复兴时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针对中世纪学校个别施教的做法,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即把学生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学生班级授课。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帕克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公立学校实施真正的合作与民主,每年平均有3万多名来访者到课堂体验合作学习(即“昆西教学法”)的运用。帕克以后,杜威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主动作业”。他认为,如果人要学会民主生活,那么必须在学校中体验到具体生动的合作过程。杜威的思想被克伯屈运用于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设计教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