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易理论(Phenomenography)
世上很多事物都是相对的,例如大与小、黑与白、美与丑等。人最初接触世界时,一切事物都是模糊的。唯有通过接触和比较性质不同、概念相异的事物时,才能渐渐从认知的层面中区分出异同[1]。变易理论由著名学者马飞龙教授(Ference Marton)提出,这个学习理论包含“对比”、“模拟”、“区分”和“融合”四种变易模式[2]。
对比(contrast)指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然后得出该事物的意义,例如上与下、黑与白等概念。
模拟(generalize)指学习者在观察不同事物时,察觉这些事物具相类似的对比,例如母牛和母猪、事物的大小和声音的大小等概念。
区分(discernment)指学习者思考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例如认识水的不同形态和昆虫的生长形态。
融合(integration)指同时改变事物的不同方面,作出有机的组合,例如句子结构成分及语序的关系。
变易理论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审辨不同事物的相同(invariant)及相异(variant)之处,并将这些特征与生活经验加以联系,从而体验事物的变易[3]。
二、变易理论的实践
以下试举低班课文《我是一个大苹果》为例,说明教师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利用几种变易模式。
我是一个大苹果
我是一个大苹果,
个个孩子都爱我。
又香又甜又好吃,
天真的小脸像太阳。
大家快来食(吃)多个,
笑脸像个大苹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幼儿能分享一些喜欢吃的水果的名称。
2.幼儿能认读课文《我是一个大苹果》中的字词。
3.幼儿能认识不同水果的颜色,包括红、橙、黄、绿。
4.幼儿能口述一些与水果有关的心理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