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古学斌等曾于2005年探讨南亚裔人士在香港的受教育情况,研究报告指出,尽管86%非华语幼儿曾接受学前教育,但他们或未曾学习中文,或因缺乏家庭支持,或学校未能根据他们的学习差异和需要设计合适课程,致未能有效学习中文[1]。
一、学习差异大
上述提及香港非华语幼儿入读本地主流幼儿园,而同一班幼儿,大部分是以中文作为母语的本地生,两者的母语不同,教师若以相同的教材及教法教授非华语幼儿和本港幼儿,则不利于非华语幼儿的学习。此外,这些非华语幼儿来港的年期或有不同,部分幼儿的父母在香港土生土长,会操流利的广州话,生活文化上也已跟本港融合,因此幼儿能很快融入校园生活,愉快学习;部分幼儿则刚跟随父母移民来港,幼儿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的校园及一无所知的语言,幼儿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除了非华语幼儿与本港幼儿大不同外,非华语幼儿之间的学习差异也不容忽视。
二、没有适合非华语幼儿的语文课程及教材
香港的中小学多设独立的中国语文科,推动中国语文教学,而本港幼儿园多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带动语文教学。对于非华语幼儿及本港幼儿,多使用相同的教材、教法及评估方法,少有根据他们的学习差异,对教材和教法各方面进行调整。由于本港幼儿所使用的教材,在教材深浅及内容上并不契合非华语幼儿的特点,以致这些幼儿在语文学习上面对重重困难。
三、家长支持欠缺
除了在课程上欠缺对非华语幼儿的学习支持外,主流学校对家长的支持也不足。本地学校的通告多以中文撰写,而通告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其中一个重要渠道,非华语幼儿的家长大部分不会阅读汉字,故此他们对学校所发生的事情全不知情,无法与学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