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初期的特征
上文我们对高等教育评估的提出和初步发展的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初步的发展体现的特征如下。
第一,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高等教育评估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重要政策文件给予体现,并逐步从初步研究走向多方位试点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都来自政府,而不是来自高校和社会。虽然高校自身盲目发展造成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是促成政府做出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政府。社会也是如此,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也对政府做出决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关键的推手还在政府。在推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过程中,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属于外在因素,其内在动力还是政府。政府是唯一的公共行政主体,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当政策一旦形成,属于下级的,处于被动管理地位的地方政府、高校都必须遵照实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评估实践都是政府一手操办,在政府之外,没有其他评估主体。虽然有些高校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估,但是很清楚,当时高校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其内部进行的评估也是政府控制下的评估,从这一角度说,其本质上也应该属于政府评估。所以,高等教育评估的提出和初步发展都明显地体现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质。
第二,高等教育评估偏重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忽视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性。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即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的、情绪理性的和传统理性的。在社会行动分析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被韦伯定义为“它是由关于环境和人类的其他客观行动的期望所决定的行动,这些期望被用作活动者自己理性地追求和计算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而“价值理性”被定义为“由对于某些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其他行为方式有意识的信念所决定的行动,它并不取决于它成功的前景”。[36]更为简单和通俗的解释是,“工具理性”更多的是观照目的价值,而“价值理性”更多的则是观照终极价值。高等教育评估从在我国诞生之日,就带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特征。政府更多的考虑是通过这种管理手段来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评估指标中更多的是硬件指标,而缺少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状况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