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和竞争促进系统的进化,而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因此,中国的大学建设需要开放和竞争的环境——对外要有全球化意识,向世界好的学校看齐,研究其成功的道路,借鉴其有益的经验,走开放性办学之路;对内要有竞争的压力,把竞争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乐于竞争、勇于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效益、办出特色、创出声誉。离开开放,大学将会做很多无用功,而没有竞争则会使效率降低,闭关自守建不成高水平大学,对此,国家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开放性办学环境的支持
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以共同的学术规范和标准发展着。大学的办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能与国际学术主流相融。大学开放的政策原则应该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给大学发展以更开放的办学环境支持,有利于大学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绝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它会使人开阔眼界,甚至直接使学校进入世界前列,事半功倍。因此,支持大学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应成为大学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和方向。
从开放的意义看,教育部近年来支持大学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因为无论引来的是长期人才还是短期人才,都提高了学校先进学术思想的流动,有助于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
(二)竞争性建设拨款的支持
大学要发展,强劲的财政支持必不可少。纵观世界,各著名大学无不以庞大的经费投入为依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财政基础,因此只能先重点支持少数大学实现非均衡发展。
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绝不是一两所大学孤军奋战所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没有所有大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没有一批大学向高水平大学前进,没有大学之间的支持和协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尽管最终建成的一流大学是少数,但我们必须充分顾及大学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效激发竞争的压力和激励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