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文明积累和下一代教育上,我国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有了学校,道德伦理与射箭这样的军事技能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到公元前17世纪的商朝,学校教育制度初见雏形,学校教授的内容除了道德伦理和军事技能外,还开始进行读写算等基础文化的教学。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周建立了由小学和大学两级构成、政教合一的完备的官学体系,并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是政治伦理课,“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西周时的科技成果也很丰富,但是当时的贵族们比较鄙视这些知识,认为学习这些东西与他们的贵族身份不相称,所以在西周的官学里,我们看不到科技教育的内容。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士”这个阶层。“士”阶层中有文士、武士及文武双全之士。有些是失去世袭职守的贵族,有些是通过读书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当时的王公贵族盛行养士之风,士阶层的人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并且身价很高。年轻人纷纷入学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士,私学因此兴起并得到发展。到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私学学派。
儒家私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六经”,具体包括《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六经”在教育史上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后来《乐经》散失,只留下“五经”,“五经”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教材,沿用了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