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抓教育工作,责成教育部恢复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统一教材的编写
“**”期间,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一片混乱,“**”前编写的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负责课程与教材研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被污蔑为黑据点,被勒令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自编的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大多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严重削弱了系统知识的教学。“几乎所有教材都有大量牵强附会、‘穿靴戴帽’、同本学科知识毫无关系的内容……数理教材大多采用‘典型产品带知识’,物理教材结合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讲物理知识;化学教材用大量篇幅讲土壤、化肥、农药;生物教材主要讲三大作物(稻、麦、棉)一头猪;数学教材中会计、测量、视图的知识占很大比重。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设‘工业生产知识’‘农业生产知识’课程。”[3]
“**”结束后,邓小平负责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他一开始就敏锐地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问题。他在1977年就强调指出:“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一个是学制问题。是否恢复小学五年,中学五年,以后再进一步研究。现在意见还不一致,这关系不算太大。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4]
教育部马上组建教材编写工作组,进行统编教材的编写。据教育部原副部长浦通修同志的回忆,当时的教育部真是一副烂摊子,乱糟糟的。原来编教材的机构和人员没有多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原班子早已发配到外地。时任党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果断地指示:“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大中小学教材。”“教材要组织专门班子编写。”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党组为尽快增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力量,以适应编写教材的急切需要,报请中央批准从各省、市抽调一批编辑出版干部。邓小平同志看到这份报告后,很快就做出了明确批示,指出:“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他还指出:“教育部要管教材,不能设想我们国家没有统一的中学教材。”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调了大批干部,连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干部共200余人,以“全国中小学校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的名义,按中小学学科,分12个编写组开始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