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五)教学手段的发展变革与教学信息化的持续推进

字体:16+-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学校教学手段,在种类上由单一走向多样,在形态上由物化到信息化。40年间,一批学者围绕教学手段概念、发展历程、选择应用原则等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探讨,深化了对教学手段的学理认识,科学把握了教学信息化的基本原理,合理确定了教学信息化的价值规范与实践策略,有力地推动了教学信息化进程。

1.教学手段变革的基本历程

1978年以后,我国在社会各个领域实现拨乱反正,教育教学开始从一片废墟中重建起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师生迅速恢复正常上课,教学设施设备也迅速得到改造、充实。由此,教学手段的开发应用也重新开始起步。

事实上,40年来,国家对教学手段的开发应用始终都非常重视,始终都在大力提倡并有明文要求。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这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吹响了号角。教育部继而提出“电化教育要重新起步”,开展电化教育的学校要实现“两机一幕”(录音机、投影器和教学银幕)进课堂。由此,在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学校,录音录像和电视教学系统、计算机教学系统,甚至卫星传播教学系统率先进入教学领域,对当时发挥教学整体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又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迅速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计算机教学的热潮,中小学教学手段变革自此加快了步伐。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当年,国家教委还特别针对中学发布了《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列出了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仪器设备条件,指导教育部门和各级中学配备教学媒体。2000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调整意见》。这为学校按班额、按人头配备教学媒体提出了切实的要求。1994年,国家教委还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明确要求教师掌握投影片的种类和制作、录音教材制作,以及将各种媒体有机组合,对教师提出了熟悉掌握、恰当运用教学手段的要求。从此,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书匠角色,投入到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积极探索中来。1998年,教育部电教办在《世纪之交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思路》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普及和用好常规教学技术媒体。上述这些规定给中小学教学手段的变革与探索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些年来,在此思想与要求的指引下,全国范围内探索教学媒体与教学活动相整合的改革与实验也相继铺开。比如,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小学数学系列学具应用实验研究、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等重要研究项目相继展开。这些实验研究对于完善教学媒体理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新人们运用教学媒体的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