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教学目标的提出,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教学手段的更新,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校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变革手段驱动学校教学发展,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回顾学校发展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变革现实:不少变革,从设计到落实,方案往往很完美,保障措施很得力,制度设计很完善,推动决心也很大,但三五年后,变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且逐步销声匿迹,直至被下一次变革取代,周而复始,以至于谈起变革,不少学者都感叹,每次变革虽然旗号不同,但要解决的学校问题,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变革怎么办?下面从学校发展机制角度谈几点看法。
1.用变革促进发展,通常并非一帆风顺
变革设计是一种“有限理性”行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而这种理性用经济学家西蒙的话来说,只是一种“有限理性”[81]。人的“有限理性”的形成由于受各种先天或后天复杂因素的制约,人所掌握的知识及其能力都是有限的,难以做出完美决策并预料某一决策的后果,所以,变革设计者的“理性”也只是一种“有限理性”。由于其知识能力的有限性、难以预测变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偶然因素等,也逻辑地否定了任何个人或组织能够制定出完美方案的可能性。如果变革主导者固执地执行所谓“完美方案”,随着变革的深入,各种没有想到的问题就会逐步暴露出来。如果没有及时重视和修正这些问题,那么,所导致的负效应就会不断被放大,对变革形成叠加冲击力,直至变革停滞。正如著名教育变革家迈克尔·富兰所言,如果把变革“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就变得越狭窄,教师不是技术员。具体地说,你可以有效地强行决定这些事情:(1)不需要思考和技能便能贯彻实施的事物;(2)通过密切和经常的监控可以监督的事物”[82]。“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变革看起来就有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正目标。如果你更多地‘绷紧’强制性的东西,那么,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就变得更窄,因此,效果也就减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