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三)教学变革的态度:理性认识教学变革中的阻抗

字体:16+-

教学变革从谋划到推行,阻抗的出现已成为教学变革中的一个常见问题。目前,多数教学变革研究者对阻抗持有这样的认识:存在异议的变革理念或行为,干扰、破坏了变革,需要找出原因,并施以干预策略予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变革顺利前行。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论断,很容易遮蔽阻抗对于深化变革的正面价值。

1.变革阻抗可分为良性阻抗和恶性阻抗

教学变革过程中阻抗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变革起到了阻碍作用,但这种阻碍并不一定都是消极影响,它也有可能发挥一定的正面功能。所以,从对教学变革所起的实际作用来讲,变革阻抗又可分为良性阻抗和恶性阻抗。

良性阻抗主要是指在教学变革的过程中,对变革理念或方案进行善意的批评与提醒。它虽然主观上妨碍了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变革的进度,但客观上对教学变革起到了科学、合理的修正作用。这种阻抗一般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等对变革合理化的建议,学科专家或理论工作者对变革理念或行为不符合实际的质疑等。而恶性阻抗主要是指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沟通而导致的对变革的误解,或者完全出于私人利益的阻挠,或带有惰性的学校组织文化等原因,阻碍变革深入展开,甚至迫使变革中断,进而导致变革进度减缓、冲突加剧。

需要注意的是,在变革进程中,阻抗出现往往是良性与恶性兼有,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清,这就导致变革领导者难以正确认识阻抗问题。每当变革进程中出现质疑、批判、反思的声音,变革领导者就容易把这些声音归结为反对变革,是对变革的恶性阻抗,只有予以克服,才能保证变革顺利推进。显然,这种对待变革阻抗的惯性认识,存在着简单化倾向。变革中出现异议与冲突,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完全漠视,甚至否定变革阻抗,很容易忽略变革进程中的良性阻抗给变革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