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一)我们明确认识到社会发展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字体:16+-

课程与教学40年的改革探索,是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自我完善和更新的过程,更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总体来说,40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存在双重动力,即社会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这两种动力同时发挥作用,共同推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那么,在这两种动力中,究竟谁是第一推动力呢?换言之,改革开放40年间,究竟是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快速发展主导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发展,还是课程与教学内部矛盾的斗争演化主导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中,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我国课程与教学变革存在着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叠加作用,而社会发展是第一推动力。换言之,正是40年波澜壮阔的全社会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促成了我国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变革。

40年来,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对课程与教学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40年课程与教学变革是踩着社会变革的脚印向前走的。在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是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主战场,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竞争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最直接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历次大大小小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都有具体而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小学课程与教学领域进行了以“拨乱反正”为主题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迅速恢复课程与教学的规范秩序,积极探讨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与途径。1985年5月27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对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整体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并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重大改革举措。在此背景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课程与教学科学化、现代化,便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并涌现出一大批课程与教学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拉开了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开放大幕。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挑战,便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议题,中小学教材多样化(“一纲多本”)、发展学生主体性等改革举措应运而生。2000年前后,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凸显出来的背景下,我国启动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教学、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发展的新热点。2012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进一步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自觉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在积极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信息化、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可见,改革开放40年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为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最强大的社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