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

二、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义务教育的需求

字体:16+-

师资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影响义务教育推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欲使义务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一支质量上合格且数量上满足义务教育推行的教师队伍。这是自始至终困扰我国近代义务教育推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政府重视、社会支持、体制完善等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要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近代的各个时期,各级政府一开始推行义务教育,都把培养义务教育的师资作为教育的大事之一。同时,在民间,义务教育的笃信者和热诚的推行者积极探求、集思广益,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决策上的依据,而且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出了一定数量的教师。然而,近代中国政局动**、财政紧缺等社会现实,使政府的规章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难以付诸行动,政治家、教育家的奔走也收效甚微。再加上教师待遇不高,而且难以保证正常的薪水,使许多教师无心于此。种种原因使近代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义务教育的需求,成为制约近代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清政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反思如何强大起来,抵御外强的侵略。教育,在那个时代无疑被标榜成最根本的方法。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央到地方开始兴办新学。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以来,兴办新学校渐成风气。但因为时局的紧张及认识的局限性,绝大多数新学校属于外语、军事、技术、医学性质的。政府多败仗,未能顾及普及教育,更未能高瞻远瞩地注意到义务教育的师资问题。而且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才“寿终正寝”,因而,当时新学校、旧学校、私塾的教师,一部分来自新学校,一部是曾留学欧美、日本的,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封建传统教育的“遗老遗少”。因之,清末推行义务教育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师资匮乏,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义务教育。